35歲寶媽在職考研別上當秘訣,非全MBA這樣讀才不踩雷
"張姐,聽說你去年考上XX大學的非全MBA了?能不能給我支支招?"總收到這樣的私信。作為35歲帶倆娃的職場媽媽,我用半年時間備考上岸,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窩子聊聊真實經驗。
先說三個90%在職考研人都會踩的坑,
1. 盲目相信"免聯考"項目,結果花8萬拿的是結業證
2. 沒查清報考條件,工作年限不夠白忙活
3. 跟風報MEM結果發現要考高數,直接放棄
選院校要抓準三個關鍵點,
看招生簡章里的"學習方式",周末班還是集中班?我們單位老王報的某985,結果每月要脫產5天上課,差點被辭退
查學費明細,某校MBA標價12萬,入學后教材費、實踐費另收,三年多花3萬
問清證書類型,雙證(學歷證+學位證)和單證區別大了,我表妹讀的同等學力申碩,現在考公都不承認
時間管理記住"333法則",
每天30分鐘背單詞(重點記管理類高頻詞)
每周3小時做真題(近五年真題至少刷3遍)
每月3次??迹▏栏癜纯荚嚂r間練)
我強調一點在職考生,
今年新增7所院校接受非全調劑,但MPAcc分數線普遍漲了15分。像MEM這種考199管綜的專業,去年某211調劑名額放出3小時就被搶光,建議提前聯系招生辦。
費用方面要算清三筆賬,
備考階段,網課+資料約5000元
就讀期間,MBA普遍8-20萬/2.5年,MPA性價比高(5-10萬)
隱形支出,周末上課的交通食宿,我每月要多花1500
適合報考的五類人,
1. 體制內要評職稱的(比如教師、醫生)
2. 企業中層想轉管理的(考MBA最直接)
3. 需要研究生學歷落戶的(注意要雙證)
4. 家里有礦想擴大朋友圈子的(EMBA校友圈值錢)
5. 工作清閑想提升的(比如國企行政崗)
在職研究生學費一覽,MBA/MPA/MEM最新收費標準
好多朋友在打聽在職讀研的事兒,特別是MBA、MPA、MEM這仨熱門專業。今天就給大家掰扯掰扯最新的學費行情,咱不整虛的,直接上干貨。
一、MBA,身價最高的專業
要說在職研里的"貴族",MBA絕對當仁不讓。北京上海的名校這兩年集體漲價,清華經管2024級非全MBA直接飆到41.8萬,復旦管院也要49.98萬。不過二三線城市的學校就親民多了,像四川大學非全MBA18.8萬,鄭州大學更只要9.6萬。
這里頭有個門道,學校所在城市的經濟水平直接影響學費。畢竟北上廣深的企業資源多,校企合作項目多,學校底氣足自然收費高。不過也別光盯著名牌,像浙江工業大學、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這類"雙非"院校,十五六萬的學費配個不錯的教學質量,性價比確實能打。
二、MPA,公務員的最愛
公共管理碩士這兩年特別受體制內朋友歡迎,學費整體比MBA低一個檔。中國人民大學MPA全程8.9萬,武漢大學7.8萬,西南財經大學更是只要5.8萬。要說最劃算的當屬中國政法大學,6萬出頭還能拿北京名校文憑。
不過要注意有些學校的MPA分方向收費,像電子政務、應急管理這些特色方向可能比普通方向貴個一兩萬。報考前最好上學校官網查清楚招生簡章,別光聽培訓機構忽悠。
三、MEM,工科生的新寵
工程管理碩士這幾年異軍突起,特別適合制造業、IT行業的從業者。學費跨度最大的是這個專業——同濟大學MEM要26.8萬,而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才4.5萬。這里教大家個小技巧,看學校王牌專業,比如考交通運輸類MEM選西南交大,建筑工程類選重慶大學,這樣既能學到真本事,學費還比綜合類名校低三成。
四、繳費有講究
現在大部分學校都支持分期付款,通常分2-3年繳清。別忘了在職考研的朋友,很多單位有教育補貼政策,像國企、事業單位通常能報銷30%-50%學費,報考前記得找人事部門問清楚。另外住宿費、教材費這些隱性開支別忽略,異地班還要算上交通成本。
對了說句實在話,選學校不能只看學費高低。要綜合考量上課方式(周末班還是集中班)、校友資源、論文通過率這些隱形指標。比如有些學校雖然學費便宜,但要求每月到校上課四次,這對經常加班的上班族來說可能比多花幾萬塊更折騰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