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外讀的計算機碩士是不是都是“水碩”,回國根本不認?其實不都是這樣的,只要選對學校和項目,正經畢業的學歷回國認可度挺高的,那些說全是水碩的說法,大多是沒搞清楚這里面的門道。
大伙兒總覺得國外碩士學制短就一定水,尤其是英國那些一年制的項目,其實真不是這么回事。我認識個在愛丁堡大學讀計算機的姑娘,她說那邊課程排得密密麻麻,每周光上課就十五六個小時,課后還得泡在實驗室做項目,趕論文的時候天天熬到后半夜。他們專業里有門人工智能課,光小組作業就要求開發一個能實際運行的圖像識別模型,半點糊弄不過去。反觀有些合作辦學的項目,上課跟旅游似的,考試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,那才是真的水,但這鍋不能讓所有國外碩士背。
回國認不認,最關鍵的是看學校在不在教育部的認證名單上。像斯坦福、麻省理工這些肯定沒問題,就算是英國的南安普頓、伯明翰這類學校,只要在名單里,回國做個認證,考公、進國企都認賬。去年有個小伙子從曼徹斯特大學畢業,拿著認證報告直接進了航天院,人家根本沒糾結學制長短。但要是貪便宜選了那種聽都沒聽過的學校,連認證都通不過,那可不就成了白花錢。
企業招人時其實更實在,不管你在哪讀的,技術過硬才是王道。華為、騰訊這些大廠里,不少技術骨干都是海歸碩士,尤其是學人工智能、機器學習的,只要能拿出像樣的項目案例,薪資比國內碩士還高一塊。我前同事從美國卡內基梅隆畢業,人家面試時直接演示了自己做的自動駕駛算法,當場就被總監欽點了。但要是你讀的學校排名一般,自己又沒好好學,連基礎的代碼都寫不利索,那確實容易被當成“水碩”。
還有些人覺得國外碩士重理論輕實踐,這也是偏見。美國很多學校的計算機項目都跟硅谷的公司有合作,學生能去谷歌、亞馬遜實習,手里攥著真實的項目經驗回來,比光靠書本知識硬得多。反觀國內有些碩士,三年下來凈跟著導師做些無關痛癢的課題,真到了職場上,還不如人家一年制碩士適應得快。
說到底,水不水不在學歷本身,而在學校的選擇和自己的付出。選那些在業內有口碑、課程扎實的學校,踏踏實實地學技術、攢經驗,回國后根本不愁認可。要是總想著走捷徑,找個好混的項目混文憑,那不管在哪讀,最后都會被當成“水碩”。想靠留學提升自己的,還是得多花心思挑學校,少聽那些以偏概全的說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