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專業設置,核心是圍繞在職人員的職業提升需求,以應用型、實踐型專業為主,所以那些需要長期集中學習、依賴專屬實驗室或特殊實踐場景的專業,根本不會開設非全日制培養模式哦。
像數學、物理學、化學這類純理論學科,非全日制研究生里完全沒有對應的招生方向。
這類專業的學習需要大量時間泡在實驗室做實驗、跟導師一起開展課題研究,還得頻繁參加學術研討會,在職考生很難保證固定的學習時間,院校也沒法為非全日制學生單獨配備實驗設備和科研團隊,所以從培養條件上就不具備開設非全日制的可能。
還有天文學、地質學、大氣科學這些需要野外考察或依賴大型觀測設備的專業,同樣只招全日制,畢竟總不能讓在職考生頻繁請假跟著科考隊去偏遠地區調研。
醫學類里的臨床醫學、口腔醫學、麻醉學、兒科學等直接對接臨床診療的專業,也沒有非全日制研究生。
這類專業的培養核心是臨床實踐能力,學生得跟著導師在醫院里完成查房、門診、手術等日常診療工作,還必須參加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,整個過程需要連續、系統的投入,在職的碎片化時間根本滿足不了培養要求。
就算有少數醫學院校開設醫學相關非全日制專業,也只限于公共衛生、護理、藥學這類偏向管理或理論研究的方向,跟直接看病的臨床專業完全兩回事。
純藝術類里的油畫、雕塑、版畫、壁畫等專業,同樣沒有非全日制招生。
這類專業的學習高度依賴現場指導,老師要手把手糾正學生的創作手法、色彩運用,還需要學生長期在工作室里進行創作練習,非全日制的周末或節假日上課模式,根本沒法保證創作的連貫性和指導的及時性。
而且院校的專業畫室、雕塑工坊等資源有限,主要優先保障全日制學生使用,自然不會為非全日制學生單獨開放或增設資源。
除此之外,還有一些特殊領域的專業也沒有非全日制選項。
比如歷史學里的考古學方向,需要參與田野考古發掘,得長時間待在考古現場,沒法用碎片化時間完成;軍事學相關的方法學、戰役學等專業,培養過程涉及特殊教學內容和訓練要求,只面向特定群體招全日制;還有圖書館學里的古籍修復方向,需要在院校的古籍實驗室里反復練習修復技藝,對學習時間的連續性要求極高,同樣沒有非全日制培養模式。